梁丽华正在制作蒙古包
蒙古包作品展示
作为蒙古族和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标志性民居,蒙古包造型不仅独具特色,更在抗风抗震、冬暖夏凉等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性能。这种民居不仅搭盖迅速、拆卸容易,更因轻捷便携而备受赞誉。而其背后的蒙古包营造技艺,则融合了木工、刺绣、雕刻、绘画等多重工序,不仅实用性极强,更在审美层面达到了新的高度。凭借精湛的工艺与独特的造型,2024年,蒙古包营造技艺入选呼和浩特市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近日,在玉泉区小黑河镇茂林太村的一处大院里,记者看到蒙古包营造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梁丽华正在制作蒙古包。只见她把柳棍削好打磨光滑,以等距离互相交叉排列起来,形成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小网眼,交叉点则用皮钉钉住,这样就形成了蒙古包的围墙支架。
“手工营造的蒙古包,工艺繁复讲究,每个配件制作精湛而细微。蒙古包的制作原料非木即毛,是一项集木工、裁剪、彩绘等多种技艺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建筑和历史研究价值。”梁丽华告诉记者。
在父亲的熏陶下,梁丽华自幼对蒙古包营造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父亲在忙碌时,她总是好奇地在一旁仔细观察父亲制作蒙古包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步骤。在认真学习和刻苦钻研下,梁丽华逐渐熟练掌握了制作蒙古包的每一道工序。
今年春节刚过,梁丽华就和团队成员开启“忙碌模式”。她指着眼前的一顶蒙古包告诉记者,这顶蒙古包用了96根乌尼杆,制作这样一顶蒙古包,6个人需要8天时间。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具有冬暖夏凉、经久耐用、便于迁徙等优点。”梁丽华一边制作,一边向记者介绍,传统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覆盖物)、绳带三大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又由许多部件组成,每一个部件对选材和制作要求都很高,营造工艺繁复,需要精湛的技艺。
随着时代发展,蒙古包也在不断演化,以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一直以来,梁丽华在蒙古包制作工艺上不断创新设计,开发出更符合当代审美及使用价值的新产品。她说:“我们现在制作的蒙古包,会在保留其传统内涵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在外部装饰、内部陈设、取暖方式等方面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使之更加精美实用。如我们开发的敞开式展示包、景观式蒙古包、蒙餐餐厅内大帐式蒙古包、景区内干湿卫生间分离蒙古包以及标准间住宿蒙古包。”
“我们用心制作蒙古包,一来是为了让客户更加信任我们的手艺,二来也是为了让年轻后辈更深入了解这项非遗技艺和其蕴含的独特传统文化。”梁丽华表示,作为一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要心系这项技艺的兴衰,为它的传承和保护倾尽全力。
2016年开始,梁丽华成立了内蒙古纳硕泰民族用品有限公司。精湛的工艺设计和过硬的产品质量,让公司制作的蒙古包逐渐赢得广大客户青睐。现在,梁丽华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蒙古包营造技艺后继有人,更好地传承下去。她说:“未来,我希望通过各类精美的蒙古包作品,以及各类非遗展示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蒙古包营造技艺,也了解关于这方面蕴含的传统文化。”(刘艳霞 文/图)